首页 > 知识

《论中国》基辛格

更新时间:2024-11-16 00:20:23 阅读: 评论:0

《论中国》基辛格

先想吐槽一下这书名起的,要不是细看了作者是基辛格博士,我肯定不会买(粗看还以为是和《中国不高兴》一个档次的书)。一个国家的组成何其复杂——历史、文化、地理等等——写几本书也论不完,更何况我们这样一个拥有灿若星河的历史的老国家。所以,虽然书名起的很宏大,但是基辛格还是紧紧围绕他的老本行来论述中国——外交(我一直觉得书名改成「论新中国外交」之类可能更贴切)。

全书的结构非常清晰。第一章总论中国的独特性,从地理、文化、历史等几个方面来概括中国的特点,这些特点会从各个方面影响中国的外交决策,具体的影响之处和方式,都会在接下各章中体现。从第二章开始,按时间顺序论述中国的外交发展进程,从鸦片战争开始,到千禧年结束,介绍了每个历史大事件下,中国外交政策的博弈与变革。(包括:鸦片战争,社会主义革命,朝鲜战争,冷战,中美建交,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印战争,改革开放。基辛格博士更是亲历了毛邓江胡四代领导人,也总结了对他们各自的印象和评价。)

注:之所以从鸦片战争开始,是因为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为止,中国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外交,这之前与其他国家都是主臣关系。

本书最突出的两个优点是:

历史场景感和事件参与感。全局视角,解构中国外交政策。

关于第一个优点。基辛格作为中美外交破冰的历史见证者,前美国国务卿,美国总统国务安全顾问,拥有第一手的历史体验与记忆,所以他的表述很有亲临的场景感和参与感。

比如,同样是记述中苏冲突中美国的态度,其他作者估计只能写美国经过多方权衡之后宣布保持中立,而基辛格可以详细地讲述他和总统是如何协商的;他是如何亲口告诉外交官:保持中立,但在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地向中国倾斜;这一有利中国的态度是如何自上而下地给美国政界带来心理冲击的。

再比如,同时是记述中美建交,其他作者估计只能写基辛格秘密访华之后尼克松访华之后上海联合公报之后正式建交,而基辛格可以详细地讲述他是如何在一间屋子里同时面对毛和周两个人;毛是如何地天马行空,话题大开大合;周是如何地温文儒雅,理性务实;两国如何在联合公报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一个字一个字地互相让步和妥协。

关于第二个优点。基辛格站在前美国国务卿的视角,来解读中国外交政策,并试图从意识形态、历史、文化和地缘等多角度解构这些外交政策,他提供的这种「局外人」视角,能看到很多我们难以自知的死角(因为我们从小受特定意识形态和历史观的教育长大,潜移默化过程中会不自知地放大某些因素的影响,同样的也会忽略另一些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偏见)。

同时,他作为「局外人」和专业人士,对中国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解读,不说完全正确,起码可以跳脱开政治思想教育和各种极端主义,立场更加中立。

本文余下部分,是我整理的《论中国》一书的书摘。为了避免太枯燥,我将其做成一问一答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基辛格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评价是集中在外交层面的,仅是一个切面的解读,不可概全。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国际关系观念和西方有何不同?

中国与西方形成鲜明对比,它从未长期地与另一个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交往过。原因很简单,中国从未遇到过与中国文化类似或大如中国的社会。中国皇帝君临天下被视为自然法则。(Lin注:中国的统治阶层长期自认为天下,当国门被打开之后所受到的文化冲击也是巨大的)

中国对周边其他国家长期保持的态度:王者不治夷狄,录戎来者不拒,去者不返也。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文化观和西方有何不同?

西方人认为,历史是走向近代化的过程,是战胜邪恶与落后的过程。而中国人的历史观强调的是衰弱与复兴的周期,在这一过程中,人可以认识自然与世界,却不能完全主宰,最佳结果是与之融为一体。

中国古圣贤认为,世界永不可征服,明君只可希冀顺应世界潮流,没有可供移民的新大陆,天涯海角也没有人等待人类救赎。中国是片福地,中国人在这片乐土上生息繁衍。从理论上讲,中国文化或许可以惠及周边邻国,然而漂洋过海迫使异族人皈依中国文化,对中国人没有荣耀可言。天朝礼仪因而无法向遥远的异域传播。这也许是中国人遗弃航海传统的深层含义。

中国被打开国门后,对统治阶级最大的冲击是什么?

英国要求与中国在形式上享受与天朝主权平等,在鸦片战争的所有条款中争论最激烈的是要求外交礼仪和形式上的地位平等:

两国的统治者都知道,争端的重大意义远远超过礼仪或鸦片问题。清廷愿意用钱和通商许可安抚贪婪的夷人。然而蛮夷在天朝享有政治平等的原则一旦建立,将会撼动中国的整个世界秩序,朝廷有可能会丧失天命。

如果毛的确默许了金日成出兵南朝鲜,那原因是什么?

毛泽东很可能在考虑他默许征服南朝鲜也许能成为一个潜在条件,即以后中国收复台湾时,可据此得到苏联的军事援助。

中国的威慑外交手法是什么?

突然实施军事打击,马上继之以政治层面上的动作。在中国人眼里,恢复了心里上的对等就是实现了真正的威慑。(Lin注:这一点在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还击战中都得到了体现)

朝鲜战争对中国有什么意义?

它确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它还建立了中国作为一个令人敬畏的对手的军事威信,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

朝鲜战争谁是输家?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斯大林可能成了朝鲜战争的最大输家:

没能统一朝鲜半岛没能让中国进一步依靠苏联

他准许金日成开战,并且催促毛泽东出兵。他看到美国对共产党在中国取得胜利未作出反应而受到鼓舞,以为金日成在朝鲜也可以如法炮制。美国的插手使得这个目标的实现化为泡影。(Lin注:意图将朝鲜半岛统一在社会主义版图内)

他支持毛泽东出兵,料想这么一来就会使中美两国结下深仇,因而增加中国对苏联的依赖。(Lin注:意图控制中国,避免毛成为第二个铁托,中国成为第二个南斯拉夫)

斯大林的战略预测是对的,但他对结果的估计却大错特错。中国对苏联的依赖是一把双刃剑。苏联给中国提供的军备最终加快了中国的自立。斯大林促成的中美之间的不和并未导致中苏关系的改善,也未降低中国走铁托道路的可能性。正相反,毛泽东认为他可以同时对两个超级大国都不买账。美苏之间的冲突至深至广,所以毛泽东判断他在冷战中尽可利用苏联的支持而无须作出回报,甚至可以在苏联没有许诺支持的时候就打出苏联支持的旗号作为威胁,他在后来的几次危机中就是这样做的。朝鲜战争刚结束,中苏关系就开始恶化。

中国在冷战时的外交政策是怎么样的?

中国处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按照传统的均势理论,他该寻求其中一个超级大国的保护,但他却特立独行,利用美苏彼此的戒惧来同时反抗它们两国。(Lin注:间于齐楚)

中国敢于这么做是因为他估计两个超级大国都不会允许对方把他打败。

「大跃进」有什么外交意义?

「大跃进」若成功,则能驳倒莫斯科的渐进主义,把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中心真正搬到中国。(Lin注:1.对全世界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对共产世界体现中国才是共产制度的最优越代表,更加强对苏联修正的批判)

美国对中苏冲突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若苏中发生冲突,美国将持中立态度,但在此范围内应尽可能向中国倾斜。

毛和周的区别,以及他们如何合作互补?

两位领导人的个性大不相同。在任何聚会中,毛泽东总是以其其实令举座注目,而周恩来则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

毛泽东的满腔豪情会让反对者慑服,而周恩来会以其智慧力求以理服人或以智取胜。毛泽东说话尖锐犀利,周恩来说话则鞭辟入里。毛泽东喜欢将自己看作哲学家,周恩来则自认擅长行政管理或谈判。毛泽东致力于加快历史前进的速度,周恩来则善于乘时乘势。他常说,舵手必须懂得该怎样驾驭风浪。

两人在一起的时候,各自的身份令人一目了然,不仅是因为级别的高低,更是因为周恩来对毛泽东总是恭恭敬敬。

毛和邓的区别?

在习惯了毛泽东的哲学宏论和形象比喻,以及周恩来儒雅庄重的职业精神之后,面对邓小平言语辛辣、单刀直入的作风,偶尔犀利反讽的插画,不喜欢空谈理论而喜欢着眼于极度实际问题……毛泽东凡事都上纲上线,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而邓小平则认为意识形态应该为「专」服务。

毛泽东治理国家靠的是中国人民的耐受力,他们要承受他的个人愿景带给他们的苦楚;邓小平则仰赖解放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实现他们自己理想的未来。

毛泽东相信中国「人民群众」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纯粹凭借意志力和意识形态能克服一切障碍,推进经济发展;邓小平对中国的贫穷及其与发达世界在生活水平方面的巨大鸿沟直言不讳,他宣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需要获得外国技术、专长和资本来补救缺失。

如何评价中国对越作战?

保证柬埔寨的独立以制衡越南是中国的主要目标。

实际战事非常惨烈,中国军队伤亡严重,但是,两次干预都达到了重要的战略目标。在冷战的两个关键时刻,北京成功地实施了它进攻性威慑的理念。在越南,中国使河内看到了苏联协防承诺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中国暴露了苏联整体整体战略涵盖能力的局限性。

中美的外交风格有何差异?

中方:中方谈判代表用外交手段把政治、军事和心理因素融入一个大的战略计划。对他们来说,外交就是制定战略原则。他们并不特别重视谈判本身的进程,也不认为开启一项谈判时什么会改天换地的大事。在他们看来,个人关系不会影响他们的判断,虽然他们也许会利用个人关系以图方便。谈判陷入僵局不会影响他们的情绪,他们把僵局视为外交上不可避免的一种机制。若对方的友好态度能达到明确的目标或是一种战术,他们才会表示赞赏。他们也很耐心,用长远观点来对付急躁的谈判对手,认为时间对他们有利。

美方:美国政界普遍认为,军事力量和外交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军事行动有时能为谈判创造条件,但一旦谈判开始后,应该按谈判本身的逻辑来推动谈判的进程。所以谈判伊始,美方就减少了在朝鲜的军事行动,同意暂停轰炸越南,用安抚取代施压,减少实质性的措施,以增加无形的筹码。美国外交政策一般来说愿谈细节,不愿泛泛而谈,愿谈实际内容,不愿谈抽象概念。谈判代表被要求采取「灵活」态度,并觉得有义务提出新建设以打破僵局。其实这样做会始料未及地造成新的僵局,于是又需提出新的建议。谈判对手若是决心拖延时间,往往就会采用这样的战术。

欢迎同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LinTalk。

本文发布于:2022-09-08 23:54: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bsyshop.com/ask/xinxi/82/2845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基辛格   中国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